昨天听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支部党员年轻知识分子李娟的故事,野外踏勘练本领,吃苦耐劳作贡献。使我感触很多,想起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地质勘探生活。我是1987年7月毕业到咱们单位的,当时单位的条件是三排平房,一栋正在起建的家属楼,有几个棚房。刚到单位时,自己的行李都没地方存放,只有下野外。野外工作的条件是自行车加步行,从事普查填图每天要步行二三十公里,饿了就一口干馒头,渴了喝一口沟渠水。每天既要走路,还要到岩体前观察触摸打产状。我记得有一次从外边回来,也许很饿,自己一口气吃掉8个小馒头,喝了一暖瓶水。不过三十多年的地勘生活,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增强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下面,我想把自己三十多年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年轻的知识分子从中有些收获吧!爱岗敬业,争当专家。这是日本松下之助先生说给他手下员工的一句话。
他说,人不管干什么,哪怕是擦玻璃的清洁工,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天分,把工作做到家,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也正如我国古人的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行业专家,实际上是我们专业技术领域里的专家。
为什么要讲争当专家题目?
作为刚刚毕业分配到单位的大学生,或分配到单位不久的大学生,我想大家来到这单位后,都有一个梦想,都有过我将来成为技术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受到领导的重视,受到大家的尊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了梦想,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动力。一开始在工作中,自己感觉什么都新鲜,工作起来认认真真,每天总想琢磨个事做做,可以说自己做梦都想如何如何?
随着岁月的流失,时间的磨练,我想每个人都再扪心自问自己一次,还有起初的热情和干劲吗?心中还有当年的梦想吗?
实践的磨练,对空有梦想,空谈技术,不脚踏实地的人,可能因为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从此唉声叹气,意志消沉,自己转身一变,自认为看破红尘,浑浑噩噩混日子……。
对只有热情,一厢情愿,缺乏意志和毅力的人,在遇到困难,遇到别人的鄙视,从此会心灰意冷,变得“老成”,变得世故,在工作上很可能存在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从学校到社会,从一个学生到一个专业技术人员转变的过程,都要有的一个过程。
因为理想和梦想,始终是人的愿望,始终要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只不过有的感到落差大一些,有的感觉小一些。
但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里的学生,从参加工作之日起,你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质量管理问题和客户需要我们解决的安全生产技术问题。
这不是你定的,也不是我定的,这是客观现实给予你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理想国度,更不存在一个理想企业。很少有企业已达到了某种理想境界,珍视员工如企业核心价值的企业并不太多。
当你来到一个单位时,在你未取得成绩之前,摆在自己面前的并不是鲜花,掌声,笑容……。
而是大家对你的希翼的眼光……。
你起初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需要深入实践,向一线职工学习,向技术前辈讨教,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技术知识,你才能完成单位交给你的任务。
要完成单位交给你的任务,你要坚持一个理念,就是以院为家。因为一个人的成才,不可能脱离大家的协助。如果你把自己比喻成一粒种子,那么物测院就是你扎根成长的土壤,离开了土壤,谈扎根成长,那是空谈。另外以院为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爱院,儿不嫌母丑,人生什么都可以选择,就是家和父母不能选择。物测院是我们获得专业技术技能的地方,无论你今后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他。我记得在院征求大家《我们向何处去?》的专题意见时,我觉得单位对自己有些不公,不愿意去谈个人的意见。这时,我们的一位同志说,有什么好想法说出来,写出来。因为这是关系到大家的利益,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我们不应该有怨言,另外好歹单位还培养了你,我们不能忘记单位。听了他的话后,我很受感动,从此之后,就是自己有天大的怨言,我从来不埋怨单位,从不做有损单位的事情,因为单位是自己的家。就是这个家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家,家的好赖,关键在于你的经营。
地质勘探行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我们所涉足的地方大部分是落后地区,人烟稀少,生活枯燥,每天还要爬山涉水。在体力和精力上,都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披荆斩棘被引用为一个人克服困难,经受生活磨砺的过程。但是如果你没有进入灌木区,你没有被藤条缠住你身体的时候,你是体会不到置身于荆条中的滋味。当你被荆条缠身,阻断你正常前行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是进不得,退不得,左右为难,更不要说有刺扎身,苦涩难熬……。怎么办?为了前行我们只得掰断荆条,一步一步向前挪动,为了前行,冲出困难区,我只得低下头匍匐前行,就像山猪一样,钻灌木,趟荆条。
有的人也许问,不去灌木区行不行,我说不行,这是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的需要,非去不可。这就是地质勘探行业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磨练。
所以,我们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想你们现在体会不到,但是当你到了四十岁左右,你就会觉得早年的艰苦是自己一生的财富。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还要有乐观的精神。
吃苦不是目的,吃苦是为了探求地质规律,解决矿产资源开发问题。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做技术领域的有心人,博学多识,精专求深,注重研究技术领域里的深层次性问题。我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实践活动,对一个好学的人是一个经验的积累,成果的累积和叠加,对一个靠混日子的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场,过去就了事,一无所获。所以,在专业技术领域里,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我们要争当专家。争当专家是对大家更高的期望,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勉励和激励。所谓专家就是我们要在专业技术领域里取得比别人更高一筹的成果,用知识产权积累财富,使我们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家都知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主要靠人才,靠一流的专家人才。
这是当前市场低迷形势所迫,市场竞争所迫,国家转型发展所迫。形势逼人,势在必行。
最近国家安全生产网上公布了安全科技创新支撑单位,其中我们同行业西安煤科院获得了煤矿防治水专业领域里的安全科技支撑单位。看到这则消息后,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人家的领先,意味着我们的落后,意味着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人家将要垄断这个领域,我们就要退出这个市场,我们很可能就要挨饿。
当然与人家相比,我们有先天性不足,缺乏科研装备、缺乏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机制。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在三维地震勘探领域里,已经进行了上百个地震勘探项目,也为煤矿查明了不少的采空区,导水断层。按理说我们占有丰富的地质资料,也应该取得这样荣誉。但是我们与人家的确拉下了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了,我们只要求工作干完即成,在深层次、规律性问题方面探讨的较少,甚至可以说没有探讨。
有了差距,就有了目标,争当专家,创新技术,开展研究性工作,就成了我们现在乃至将来的必由之路。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个学生,包括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开展研究性工作的精神,去对待我们自己的工作。
关于开展研究性工作,争当专家,我想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要想争当专家,我们必须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储备,自己不仅要熟悉精通本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对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做到熟悉,掌握其要点。因为争当专家没有创新成果是不行的,创新成果往往处于专业技术边缘,是在未知领域的一个创新。
二要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精神。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当地老百姓干扰大;二是深黄土区资料不好采集;三是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低。深黄土区资料采集问题属于我们专业技术人员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我虽然不从事地震勘探技术,但是通过乡宁三维地震勘探前后两次孔深变化,我感到我们在激发层位认识上,有误区。黄胶泥是大家普遍认为较好的激发层位,但是对其岩性特征、弹性特征和在其多深中激发才能取得资料,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实验的几个点孔深定位整个测区的孔深。而应该以激发层位岩性特征为标志,在激发层位3-5米深度中激发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另外,对深黄土区炸药爆速的选择,是否可选取低爆速炸药,使激发频率与黄土自身频率相接近,产生共振,取得资料。我的这些感受都是我在安全检查中听取大家意见获取的,正确与否,请大家探讨。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虚心向大家学习,遇到技术难题,要与专业人士,现场工人多沟通,多学习,或许可以取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明确问题,开展研究性工作。当我们明确专业技术领域的问题后,我们就要研究解决该问题。这里面有个方法问题,有一个系统解决问题体系问题。看了当前初中到高中关于研究性学习教材后,我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首先要细化问题,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也是研究领域里的单元问题,要求具体明确。二是收集同行业技术资料和研究水平,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三是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里面有一个集思广益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到持续改进。关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的问题,我建议大家多上中国石油网,那里面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技术规范和研究方法。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座的每位大学生、研究生,今天让我谈这个话题,我感到真有点班门弄斧。不过我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有一个淡定的理念,笃定的毅力,认定目标,刻苦钻研,取得成果。
谢谢大家!最后预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有成。